浅析SSD和HDD的相同与不同(一)
HDD(Hard Disk Drive, 硬盘)和SSD(Solid State Drive,固态硬盘)是存储领域乃至整个信息技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两种设备。它们的发明和推广,改变了人们记录和存储信息的方式,影响整个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,也和人类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。以至于今天我们浏览一条新闻、发一次朋友圈、进行一次网购,都会触发对某个数据中心服务器上的HDD或SSD数据的访问和存储。
两者都叫硬盘,一定有很多相同之处,同时它们之间物理特性的差别也决定了两者有着更多的不同之处。下面会从:
● 产品的功能、作用与目标
● 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
● 关键参数指标
● 产品形态
● 数据传输接口类型
● 产业布局
● 制造和测试流程
这七个方面浅析HDD和SSD的特性,以及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。同时,对这七个方面都会给出一个量化的相似指数,0%代表完全不同,100%代表完全相同。当然,这个指标是编辑的主观判断,欢迎各位一起参与探讨。
产品的功能、作用与目标 相似指数100%
在这方面,HDD和SSD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。
作为存储设备,HDD和SSD产品的主要功能都是存储和访问数据。其作用也都是作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载体。在追求的目标上,也都是: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迭代,实现更低的单GB存储成本,以及更快、更安全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。图1是2010-2017年HDD和SSD单GB成本的走势图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2010年的时候,HDD的单GB成本已经在0.1美元,甚至0.05美元以下;SSD的每GB成本则要高出好几十到上百倍。
而这之后SSD单位GB的成本在持续地快速下降,至今虽然和HDD的单GB成本还有几倍的差距,但是已经不是10年前那种数量级上的差距了。在产品功能、作用与目标上,HDD和SSD可谓是三观一致,殊途同归。为何说是殊途同归,主要是因为两者在追求持续降低单GB成本这一共同目标上,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。在下一节: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,将解释为什么说两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图1: HDD和SSD单GB成本趋势图
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 相似指数5%
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是指HDD和SSD这两种产品在实现更低的单GB存储成本的这一主要目标的过程中,所依赖的关键技术。
作为磁记录产品的HDD,是通过磁记录技术的革新来达成的,在这一过程中,起关键作用的器件是磁头和磁碟。从HDD的发展历程,记录密度的提升主要依赖的是磁记录技术的革新。
如:TMR(Tunneling Magneto-resistive Recording, 隧道磁阻磁记录),GMR(Giant Magneto-resistive Recording, 巨磁阻磁记录),PMR(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,垂直磁记录),TFC(Thermal Fly-height Control 不同温度条件下动态控制磁头的飞行高度), SMR(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, 瓦片式磁记录),HAMA(Heat-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,热辅助磁记录),MAMA(Microwave-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,微波辅助磁记录)等。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技术,如:提高马达转速,氦气填充技术;固件方面的Adaptive TPI/BPI(动态轨道密度和线密度),定期数据搬移以优化ATI/FTI(Adjacent Track Interference/Far Track Interference临近轨道干涉和远端轨道干涉)等,都为提高磁盘的线密度和面密度起到辅助作用。但是说到核心驱动力无疑还是磁记录技术的革新。
在追求另外一个目标,更快的数据存储方面,则依赖于接口速率的提升(PATA, SATA1, SATA2, SATA3, SAS), 马达转速,缓存等,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也还是磁记录密度的提升。比如,SATA 6Gbps接口的盘和SAS 12Gbps接口的盘,最大读写速度上都只能达到280MB/s左右, 原因就在于HDD的数据传输通路的瓶颈在磁头把数据写到磁碟的过程。
作为以半导体为存储介质的SSD,其存储密度的提升,则主要依赖于Nand Flash颗粒的技术革新,从SLC到MLC,TLC,QLC的演进,从2D堆叠到3D堆叠技术,以及追求更高的堆叠层数(32层,64层,96层,112层,128层等),都是为了存储密度的提升。在追求更快的存储这一目标方面,SSD主要依赖的是数据接口技术(SATA,SAS,PCIe3.0 PCIe4.0, PCIe5.0),Nand接口技术(DDR2, DDR3, DDR4), DRAM缓存等。
但是在SSD提升存储密度和存储速度的过程中,幕后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,那就是主控。无论是要适配更高密度的Nand,还是要支持新的接口协议(如PCIe5.0)或新的NVMe协议等,都需要一颗主频更高,性能更强劲的主控。不同于HDD的控制器,在推动产品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的作用好像无足轻重。SSD的主控绝对说得上是举足轻重的角色。所以,对于SSD来说,推动其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是Nand Flash和主控技术的革新。
表1是从1955年IBM发明世界上第一块HDD后(严格来说是一台重达1吨的设备)到2016年,HDD记录密度增长倍数,其倍数为惊人的6.5亿倍。这就好比说,我们今天花费35美元能买到1TB的硬盘存储容量,在1955年的时候需要花费约227亿美元(6.5亿倍)的成本才能制造出来。HDD记录密度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0%,几乎每18个月会翻一倍,和摩尔定律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。
对于SSD的存储密度,我没有查询最早的Nand Flash的存储密度来计算其增长率。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,2015年Nand的存储密度已经超过了HDD。另外,2021年最新的Nand Flash的存储密度接近7 Tbpsi,已经远超HDD的记录密度。所以可以推断SSD的存储密度年复合增长率也是相当惊人的。
图2:Areal Density (HDD Vs Nand)
关键参数指标 相似指数50%
本节会探讨一下SSD和HDD关注的关键参数指标有哪些,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,以及两者的差距在哪里。
首先我们看一下HDD有哪些关键参数。图3是从某HDD厂商官网上找到的最新的数据中心HDD的技术指标。从中可以看出,在性能方面,HDD主要的指标是:缓存大小、转速、平均延时、接口传输速率、持续的数据传输速率(可以理解为读写带宽)。在可靠性方面,主要指标有:误码率(不可纠的),Load/Unload次数,可用性、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,AFR(年失效率)、工作负载和保修年限。另外还有噪音、功耗、尺寸、环境要求等。
图3:HDD关键指标
让我们再看一下SSD有哪些关键参数。图4、5是DapuStor最新的基于自研主控(DPU600)的企业级SSD产品的关键参数指标。从中可以看出,在性能方面,SSD关注的指标有:读写带宽,4K随机读/写IOPS(IO Per Second), Latency, QoS(Quality of Service, 服务质量),另外还有IOPS和带宽的一致性等性能参数(限于篇幅没有都贴出来)。可靠性方面,有MTBF,UBER和Data Retention等指标。另外还有功耗,产品寿命指标(这里给出的是5年质保期内的平均DWPD值)。
图4:DapuStor R5100 SSD基本指标
图5:DapuStor R5100 SSD QoS指标
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来,HDD和SSD关注的技术指标还是有许多是一致的,比如,性能方面的指标:带宽,延时;可靠性方面的:MTBF, UBER, 工作负载和年限等。其次,由于两个产品本身特性不同,所以也有一些关键参数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HDD机械方面的一些参数:转速、噪音和磁头加载次数等参数,SSD则没有这些参数。同样的,由于Nand Flash的特性,SSD需要关注的一些参数,如:Data retention,DWPD,是HDD没有的。另外,SSD对性能方面参数的关注,明显比HDD要多很多。比如,IOPS,QoS,带宽和IOPS一致性等参数,SSD都需要关注。
接下来,我们把HDD和SSD共有的一些参数做些比较。当然,由于两款产品的应用场景和成本等方面有很大区别,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款产品的可比性不是很强,另外这个比较本身不是为了说明孰优孰劣。从表中可以看出,SSD的读写带宽比HDD提升了23和28倍,延时降低了438倍,同时为了维持较高的读写性能,功耗是HDD的2.5倍。但是如果我们把功耗和带宽放到一起,计算一个简单的能效比,就会发现:读取同样GB的数据量,SSD消耗的电能约为HDD的1/10。也就是说,在能效比方面,SSD比HDD有10倍的提升!
由于篇幅限制,本篇只从产品的功能、作用与目标,产品迭代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参数指标这3方面,对比了HDD和SSD的异同。下篇将继续从产品形态,数据传输接口类型,产业布局,以及制造和测试流程这4个方面为您解读HDD和SSD的异同。敬请关注下期!